一、预防措施
(一)日常维护保养
1.清洁维护
◦定期清扫测功机外部,清除灰尘、杂物等,防止进入内部影响运行。例如,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表面清洁,使用干净柔软的布擦拭设备外壳。
◦重点关注滚筒表面清洁,避免油污、泥土等附着,影响测试精度。每次测试后,及时清理滚筒表面污渍。
2.润滑管理
◦依据设备手册,定期为传动部件(如齿轮、链条、轴承等)添加或更换润滑油。一般每运行一定时长(如500小时)或每隔一定时间(如3个月),检查并补充润滑油。
◦确保润滑系统无堵塞,油路畅通,使润滑油能均匀到达各润滑点。
(二)定期检查校准
1.机械部件检查
◦每月检查传动部件连接情况,如螺栓是否松动,链条张紧度是否合适。若发现螺栓松动,及时使用规定力矩的扳手拧紧;链条张紧度偏差超过标准范围(一般为±2%),进行调整。
◦每季度检查滚筒的同心度、动平衡等参数,偏差超过规定值(同心度偏差小于0.1mm,动平衡精度达到G2.5级)时,进行修复或更换。
2.电气系统检查
◦每两周检查电机、传感器、控制器等电气部件外观,查看有无损坏、老化迹象。如发现电线外皮破损,及时更换或修复。
◦每半年使用专业设备对电气系统进行绝缘电阻测试(绝缘电阻应大于0.5MΩ)、电压测试等,确保电气性能稳定。
3.校准工作
◦按照规定周期(一般为每年)对传感器进行校准,使用标准砝码、转速标准器等校准设备,确保测量精度在规定范围内(如扭矩测量误差小于±0.5%)。
◦定期(每季度)对控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参数调整,保证控制精度和稳定性。
(三)操作规范培训
1.制定操作规程
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,涵盖设备启动前检查(如电源连接、润滑情况等)、运行过程操作(如车辆停放位置、加载操作步骤等)以及停止后维护(如数据记录保存、设备归位等)。
◦针对不同类型车辆测试,制定相应流程和特殊情况处理方法,如新能源车辆的高压安全操作规范。
2.人员培训
◦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使其熟悉设备结构、原理、操作方法和维护要点。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际操作演练。
◦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考核,确保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。只有考核合格人员方可独立操作设备。
二、问题监测
(一)运行状态监测
1.传感器监测
◦利用安装在设备上的各类传感器(如温度传感器、振动传感器、电流传感器等),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参数。
◦设定传感器报警阈值,当监测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,及时发出报警信号。例如,电机温度超过80℃时,触发高温报警。
2.数据记录分析
◦建立设备运行数据记录系统,记录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,如功率、扭矩、转速、时间等。
◦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,通过数据变化趋势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潜在问题。如发现功率输出波动异常增大,可能预示设备存在故障隐患。
(二)定期巡检
1.日常巡检
◦操作人员在每次设备使用前后进行简单巡检,查看设备外观是否有异常、运行声音是否正常等。
◦检查设备各部件连接是否松动,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处理。
2.定期专业巡检
◦每周或每月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全面巡检,除日常检查项目外,还包括对电气系统、机械传动系统等进行深入检查。
◦使用专业检测工具对设备关键部件进行检测,如使用示波器检测电气信号波形是否正常。
三、问题诊断
(一)故障现象分析
1.收集故障信息
◦当设备出现故障时,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,并详细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、现象、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。
◦如可能,收集设备报警信息、错误代码等,为故障诊断提供依据。
2.故障现象分类
◦根据故障表现形式,将故障分为机械故障(如异响、振动过大)、电气故障(如短路、断路)、控制系统故障(如程序错误、参数异常)等类别。
◦分析故障现象之间的关联,判断故障可能涉及的部件和系统范围。
(二)诊断方法运用
1.直观检查法
◦通过直接观察设备外观、连接部位、运行状态等,查找明显的故障线索。如查看电线是否破损、部件是否有损坏迹象等。
◦利用听、摸、闻等方法辅助判断,如听设备运行声音是否异常,触摸部件温度是否过高,闻是否有烧焦气味等。
2.仪器检测法
◦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检测,如万用表测量电气参数、示波器检测信号波形、振动分析仪检测振动情况等。
◦根据检测结果,分析设备故障原因,确定故障部位。
3.替换法
◦对于一些难以确定故障原因的部件,可采用替换法进行诊断。即用已知良好的部件替换怀疑有故障的部件,观察设备运行情况是否恢复正常。
◦若替换后故障消失,则说明被替换部件存在问题;若故障依旧存在,则需进一步排查其他部件。
(三)故障原因确定
1.综合分析判断
◦结合故障现象分析、诊断方法运用所获取的信息,综合考虑设备运行历史、维护记录等因素,确定故障的根本原因。
◦对于复杂故障,可能需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,制定多种诊断方案,逐步排查确定故障原因。
2.故障定位细化
◦在确定故障根本原因的基础上,进一步细化故障定位,明确具体是哪个部件、哪个环节出现问题。
◦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准确的指导,确保修复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。
四、修复措施
(一)制定修复方案
1.根据故障原因制定
◦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原因,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。如对于机械部件磨损故障,确定是进行修复还是更换;对于电气故障,明确是修复线路还是更换电器元件等。
◦考虑修复方案的可行性、安全性和经济性,选择最优方案。
2.明确修复步骤和要点
◦在修复方案中详细说明修复工作的具体步骤,包括所需工具、材料准备,操作顺序和注意事项等。
◦对关键修复要点进行强调,确保修复人员能够准确执行修复工作。
(二)修复实施
1.准备工作
◦根据修复方案要求,准备好所需的工具、材料和设备。如更换零部件时,要确保所准备的零部件型号规格与原部件一致。
◦对修复现场进行清理和布置,确保操作空间安全、整洁,便于修复工作开展。
2.修复操作
◦修复人员按照修复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修复工作,严格遵守安全规定,防止发生安全事故。
◦在修复过程中,注意记录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操作情况,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经验。
(三)修复后测试验证
1.功能测试
◦修复完成后,对设备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,检查设备各项功能是否恢复正常。如进行不同工况下的车辆测试,验证功率、扭矩等参数测量是否准确。
◦检查设备的控制功能是否正常,如加载、卸载、紧急停止等操作是否响应灵敏、准确。
2.精度校准
◦对设备的测量精度进行校准,使用标准砝码、转速标准器等校准设备,确保测量精度符合要求。
◦如校准结果不满足精度要求,需重新检查和调整修复工作,直至设备精度达标。